Wiki source code of ITIL 4 服务台实践核心术语
Last modified by superadmin on 2025/07/09, 15:29
Show last authors
author | version | line-number | content |
---|---|---|---|
1 | ==== **ITIL 4服务台管理实践术语解释** ==== | ||
2 | |||
3 | |||
4 | **价值流集成的服务台运作**:服务台实践作为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双向沟通网关,在多个服务价值流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不仅处理事件解决和服务请求,更重要的是确保用户沟通有效集成到相关价值流中,支持端到端的价值创造。这种集成确保服务台不是孤立运作,而是与其他管理实践协同配合。 | ||
5 | |||
6 | **智能分流(Triage)系统**:基于用户查询特征、紧急性和处理效益对传入查询进行分类和路由的自动化系统。在服务台实践中,智能分流意味着对用户查询进行分类并将其引导至预定义的价值流,确保查询被正确识别并触发适当的ITIL实践活动。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自动化工具实现,显著提高查询处理效率。 | ||
7 | |||
8 | **聊天机器人与自动化工具**:用于增强服务台实践能力的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能够自动处理用户查询确认、记录和初步验证。这些工具支持全渠道票据记录和处理,提供智能交互响应,并可与相关系统集成进行自动化验证。它们是实现服务台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适用于标准化和重复性操作。 | ||
9 | |||
10 | **无障碍功能设计**:服务台沟通渠道应具备的可访问性特征,包括语言、格式和为视觉或其他障碍用户提供的特殊功能。根据ITIL 4指南,有效的沟通渠道必须对所有用户都是可访问的,这需要特殊的应用程序、设备以及专门的技能支持。这是确保服务台实践包容性和便利性的重要要求。 | ||
11 | |||
12 | **用户中心设计理念**: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服务台设计方法,强调界面应该清晰、直观、有用且功能完备。在服务台实践中,这意味着沟通渠道和界面的设计要便于用户使用,满足组织和不同查询的特定需求。用户中心设计确保服务台代理和用户都能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 | ||
13 | |||
14 | **全渠道无缝体验**:跨多个沟通渠道提供统一的信息共享和无缝沟通体验的服务模式。与多渠道沟通不同,全渠道沟通基于渠道间信息共享,用户可以在不丢失或损坏信息的情况下在渠道间切换。这种体验让用户的服务历程能够持续进行,而不需要在每个新渠道重新开始。 | ||
15 | |||
16 | **自助服务门户与智能导航**:允许用户在无需人工干预情况下提交和处理查询的自动化界面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在用户需要人工响应之前提供初步的查询处理,包括查询分类、已知解决方案建议,以及重要公告发布。自助服务工具用于记录查询并为用户提供查询注册确认,提高服务效率。 | ||
17 | |||
18 | **用户申告管理**:服务台实践中对用户查询进行捕获、验证和分流以供进一步处理的完整流程。包括确认和记录用户查询、验证查询有效性,以及分流查询并启动适当活动。这一过程确保用户查询得到正确记录和分类,并启动相应价值流的处理活动。 | ||
19 | |||
20 | **IVR与聊天机器人的集成部署**:将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与聊天机器人技术结合,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自动化查询处理渠道。这些技术通常提供查询分类选项、已知解决方案建议、重要公告发布和用户身份验证等功能。集成部署需要确保不同自动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 | ||
21 | |||
22 | **系统间上下文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相关上下文信息和系统在服务交互中有效集成的技术架构。在服务台实践中,这包括预填充的上下文数据、沟通历史、用户档案等信息的集成。这种机制支持全渠道沟通,确保用户支持专家和访问工程师都能获得相关数据。 | ||
23 | |||
24 | **全渠道无缝切换的用户旅程设计**:设计用户在不同沟通渠道间切换时保持信息连续性和体验一致性的服务流程。在全渠道沟通中,用户旅程是连续的,可以根据需要在渠道间切换,所有相关数据在需要的地方都可获得。这与多渠道沟通形成对比,后者要求用户在每个新渠道重新开始旅程。 | ||
25 | |||
26 | **用户体验分析与痛点识别**:通过系统化方法分析用户与服务台交互过程中的体验质量,识别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关键问题。服务台实践通过调查或其他满意度研究工具收集用户反馈,这些工具通常使用服务台建立的沟通渠道。有效的用户体验分析需要沟通渠道被用户视为可信、有效和便利的。 | ||
27 | |||
28 | **用户接触点有效性的数据分析**:评估服务台各沟通渠道和接触点在实现其目的方面的效果和性能的量化分析方法。这包括对接收到的信息质量、沟通渠道便利性,以及关键沟通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测量。分析结果用于服务台实践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 ||
29 | |||
30 | **服务台能力模型与技能矩阵管理**:系统化定义和管理服务台团队所需技能和能力的框架体系。包括识别服务台和其他管理实践中角色所需的技能和能力,规划和确保服务台团队的容量和绩效,以及服务台代理的入职、培训、发展和晋升。这确保团队具备履行服务台职责所需的适当能力。 | ||
31 | |||
32 | **第三方服务集成的治理机制**:管理和协调外部合作伙伴参与服务台活动的规范化流程和控制体系。包括识别和确保处理用户查询所需的第三方服务可用性,以及调整服务台对第三方服务的使用以满足价值流的需求和上下文。这确保第三方资源与服务台实践的有效整合。 | ||
33 | |||
34 | **服务台自动化的价值流适配**:将服务台的自动化工具和流程与组织的服务价值流进行匹配和优化的策略方法。自动化设计应支持价值流集成,确保服务台自动化系统能够支持与其他实践的广泛集成。这包括调整服务台自动化以满足价值流的需求和上下文要求。 | ||
35 | |||
36 | **沟通策略的集中定义与协调**:制定和管理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沟通内容、格式和时机的统一标准和方法。虽然沟通渠道由服务台实践建立和管理,但沟通的内容、格式和时机通常由参与价值流的其他实践在价值流上下文中定义。这确保了跨组织沟通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 ||
37 | |||
38 | **第三方服务边界的识别与集成**:明确界定外部服务提供商职责范围并实现有效整合的管理方法。在服务台实践中,这涉及识别和确保处理用户查询所需的第三方服务,以及确保这些服务与内部服务台操作的无缝集成。正确的边界管理确保服务交付的连续性和质量。 | ||
39 | |||
40 | **外部服务渠道与工具的系统集成**:将第三方提供的沟通渠道和服务工具与内部服务台系统进行技术和流程层面的整合。这包括API集成、数据同步和工作流协调,确保外部工具能够与内部服务台操作保持一致性。集成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体验,无论服务来源于内部还是外部。 | ||
41 | |||
42 | **第三方绩效的统一监控体系**:建立对外部服务提供商绩效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的综合管理框架。在服务台上下文中,这包括监控第三方服务对用户查询处理效果的贡献,确保外部服务符合服务台实践的质量标准和用户期望。统一监控确保整体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 ||
43 | |||
44 | **服务信息在所有价值流中的一致性管理**:确保服务相关信息在跨越多个价值流时保持准确、完整和一致的治理实践。服务台作为多个价值流的参与者,需要确保沟通信息的质量符合服务价值流的要求,包括关于事件、请求和其他查询的信息质量。这种一致性管理支持整个服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