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source code of 如何制定和落实ITIL 4服务请求跨部门协作的策略
                  Last modified by superadmin on 2025/07/25, 09:23
              
      Show last authors
| author | version | line-number | content | 
|---|---|---|---|
| 1 | **一、跨部门协作的现实背景** | ||
| 2 | |||
| 3 | **1.服务请求处理为何需要多部门协同** | ||
| 4 | |||
| 5 | 在ITIL 4的服务请求管理实践中,几乎没有哪类请求能够单独由一个岗位或部门完成。从简单的账号创建,到复杂的设备申请、权限变更、应用接入,每一个请求背后,往往涉及服务台、IT支持、运维、安全、HR、财务等多个角色。如果没有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流程很容易变成“拉锯战”——谁也不愿意多动,用户却迟迟得不到反馈。 | ||
| 6 | |||
| 7 | [[image:https://dwgwpl34m6c.feishu.cn/space/api/box/stream/download/asynccode/?code=N2NkNjg2Zjc1ODM5MWVhMGI4NDM0OTVjYzUwMmVhZTBfYTRHMHpJVHlLa3BBOFFKa01vOVNrc1FRQ1ZoUlE0czRfVG9rZW46TWxaMGJjMTNLb1dOREx4WDdHNGMzck1xbmRmXzE3NTM0MDY0MjA6MTc1MzQxMDAyMF9WNA||height="540" width="728"]] | ||
| 8 | |||
| 9 | |||
| 10 | **2.协作不畅带来的典型问题** | ||
| 11 | |||
| 12 | 我们在服务管理咨询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用户提交一个请求,服务台响应很快,但流程卡在审批环节,或者IT支持那边处理延迟,结果整体交付时间严重超标,满意度下降。而问题根源往往不在“执行慢”,而在“配合差”。 | ||
| 13 | |||
| 14 | |||
| 15 | ---- | ||
| 16 | |||
| 17 | **二、建立协作机制的关键要素** | ||
| 18 | |||
| 19 | **1.明确职责边界** | ||
| 20 | |||
| 21 | 要让各部门协作顺畅,首先要厘清每个参与方的职责边界。ITIL 4中提到,流程要素必须清晰分配,不能让“灰色地带”存在。以“员工入职”为例,应明确: | ||
| 22 | |||
| 23 | * ((( | ||
| 24 | 谁负责账号创建? | ||
| 25 | ))) | ||
| 26 | * ((( | ||
| 27 | 谁负责邮箱分配? | ||
| 28 | ))) | ||
| 29 | * ((( | ||
| 30 | 谁处理办公设备发放? | ||
| 31 | ))) | ||
| 32 | * ((( | ||
| 33 | 谁最终确认服务完成? | ||
| 34 | ))) | ||
| 35 | |||
| 36 | |||
| 37 | **2.建立协作流程的规则** | ||
| 38 | |||
| 39 | 服务请求涉及多部门时,建议建立标准的跨部门处理流程。每一步应包括: | ||
| 40 | |||
| 41 | * ((( | ||
| 42 | 动作执行方; | ||
| 43 | ))) | ||
| 44 | * ((( | ||
| 45 | 执行时限; | ||
| 46 | ))) | ||
| 47 | * ((( | ||
| 48 | 前置依赖条件; | ||
| 49 | ))) | ||
| 50 | * ((( | ||
| 51 | 下一步责任方。 | ||
| 52 | ))) | ||
| 53 | |||
| 54 | 流程必须在系统中形成可见的工作流,避免依赖人工邮件沟通或电话催办。 | ||
| 55 | |||
| 56 | |||
| 57 | **3.共享信息系统平台** | ||
| 58 | |||
| 59 | 一个高效的服务请求系统,是跨部门协作的基础。通过工单系统或ITSM平台,让所有相关人员看到相同的请求信息和处理状态,避免重复沟通和信息误差。所有人对“请求当前处在哪一步、谁在处理”一目了然,是基础也是前提。 | ||
| 60 | |||
| 61 | |||
| 62 | ---- | ||
| 63 | |||
| 64 | **三、沟通机制与反馈渠道建设** | ||
| 65 | |||
| 66 | **1.流程内嵌沟通机制** | ||
| 67 | |||
| 68 | 很多组织把“沟通”当成流程之外的工作,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沟通本身就是流程的一部分。系统中应嵌入消息通知、自动提醒、审批通知、异常告警等机制,确保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相关人员。 | ||
| 69 | |||
| 70 | **2.反馈机制的闭环设计** | ||
| 71 | |||
| 72 | 服务请求完成之后,不只是“关单”就结束了,还应包括对协作过程的反馈。服务台或流程管理员应定期分析协作效率,找出延误的责任环节,优化流程设置。反馈机制不能只是针对用户体验,也要覆盖内部协作的表现。 | ||
| 73 | |||
| 74 | **3.建立协作KPI体系** | ||
| 75 | |||
| 76 | 在ITIL 4的服务运营实践中,我们建议设立跨部门协作绩效指标,比如: | ||
| 77 | |||
| 78 | * ((( | ||
| 79 | 跨部门平均处理时间; | ||
| 80 | ))) | ||
| 81 | * ((( | ||
| 82 | 协作响应及时率; | ||
| 83 | ))) | ||
| 84 | * ((( | ||
| 85 | 各环节处理占比; | ||
| 86 | ))) | ||
| 87 | * ((( | ||
| 88 | 协作延误原因分布等。 | ||
| 89 | ))) | ||
| 90 | |||
| 91 | 这些数据既是监控工具,也能成为部门间绩效联动的依据。 | ||
| 92 | |||
| 93 | |||
| 94 | ---- | ||
| 95 | |||
| 96 | **四、实践经验分享与现实举例** | ||
| 97 | |||
| 98 | 课堂中我们曾经通过举例来分析:当时提到一个制造企业内部的“软件申请流程”:员工通过门户提交申请,服务台初步确认后,由IT部门审批并发起软件安装,最后由信息安全部门备案审计。流程表面上不复杂,但由于审批方与实施方在不同部门,初期常出现“推诿、遗漏、重复”等问题。后来他们将这个流程在ITSM平台中固化,并设置超时提醒和并行审批机制,协作效果显著提升,处理时间也大大压缩。 | ||
| 99 | |||
| 100 | |||
| 101 | ---- | ||
| 102 | |||
| 103 | **五、组织文化与管理支撑** | ||
| 104 | |||
| 105 | **1.构建协同文化** | ||
| 106 | |||
| 107 | 跨部门协作不仅仅是流程设计的问题,更是文化建设的问题。部门间若缺乏“为共同目标负责”的意识,再先进的流程也难以落地。ITIL 4所提倡的“共同价值创造”理念,在这一点上提供了良好指导。 | ||
| 108 | |||
| 109 | **2.管理层的推动与监督** | ||
| 110 | |||
| 111 | 高层的支持与介入,是打破部门壁垒的关键。可以设立服务管理委员会,由不同部门代表参与,定期评审服务流程中存在的协作瓶颈,推动改进。 | ||
| 112 | |||
| 113 | **3.流程管理员的角色定位** | ||
| 114 | |||
| 115 | 组织可以设立流程管理员这一岗位,专门负责跨部门流程的运行监督与问题协调。他们不直接处理请求,但会确保每一步都被履行,并及时跟进异常情况。 | ||
| 116 | |||
| 117 | |||
| 118 |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Copy
 Copy Export
 Export Print preview
 Print preview View Source
 View Source Children
 Children Content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s Attachments
 Attachments History
 Histor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