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source code of 看看你在哪个位置:理解ITIL 4五个能力等级的全貌
                  Last modified by superadmin on 2025/05/27, 21:41
              
      Show last authors
| author | version | line-number | content | 
|---|---|---|---|
| 1 | **一、能力水平模型的提出背景与价值** | ||
| 2 | |||
| 3 | **1.能力提升的路径需要刻度衡量** | ||
| 4 | |||
| 5 | 在ITIL 4框架中,实践能力评估是持续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组织推进服务管理实践时,常常困惑于:“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水平?”“该往哪个方向改?”这时,能力水平模型就提供了一把清晰的标尺。 | ||
| 6 | |||
| 7 | **2.能力模型帮助构建实践成熟曲线** | ||
| 8 | |||
| 9 | 通过ITIL 4所定义的五个能力等级,我们可以将一个实践的成长路径从“混乱起步”到“稳定优化”具体化。这一模型不仅适用于组织自评,也为外部审计、服务外包评估和治理控制提供依据。 | ||
| 10 | |||
| 11 | |||
| 12 | [[image:https://dwgwpl34m6c.feishu.cn/space/api/box/stream/download/asynccode/?code=ZDBkYjFkODE3OTViNWRkOGVkNzAwN2YzMjJlZGJmOTZfYzh1bHJLd0hMVzVZYzdGejhMa3ZNS0d5TlRwQXh4bVpfVG9rZW46UU5RN2JRbWxQb3ZZTlp4Mzl3NWNkeXp2bkZkXzE3NDgzNTMwNjg6MTc0ODM1NjY2OF9WNA||height="273" width="619"]]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 ||
| 17 | |||
| 18 | **二、ITIL 4的五个能力等级详解** | ||
| 19 | |||
| 20 | **1.级别1:初始(Initial)** | ||
| 21 | |||
| 22 | 这是最基础的状态。组织在此阶段对某个实践尚未建立系统认知,流程零散、责任不清,主要靠个别员工的经验来完成任务。实践没有形成正式文档,也缺乏指标、工具和治理。 | ||
| 23 | |||
| 24 | **2.级别2:已管理(Managed)** | ||
| 25 | |||
| 26 | 进入这个阶段后,组织至少已经识别了该实践的重要性,并为其配置了基本资源与角色。部分流程开始固化,但仍缺乏系统性地优化,也可能因人而异地执行。 | ||
| 27 | |||
| 28 | **3.级别3:已建立(Established)** | ||
| 29 | |||
| 30 | 此阶段的实践已形成制度化运作。流程覆盖清晰、SOP明确、角色职责稳定,相关工具也具备支撑能力。服务请求、事件管理等实践在此级别已具备交付可控、效率可衡量的能力。 | ||
| 31 | |||
| 32 | **4.级别4:已量化(Quantitatively Managed)** | ||
| 33 | |||
| 34 | 除了流程规范,组织开始对该实践设立关键绩效指标,并基于数据进行度量、分析与调整。服务管理逐渐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推动优化。 | ||
| 35 | |||
| 36 | **5.级别5:优化(Optimizing)** | ||
| 37 | |||
| 38 | 这是最高级别。组织不仅进行数据分析,更能基于度量主动识别机会,持续改进实践。具备自纠偏机制,即便外部未提出问题,组织也能自行识别风险并优化流程。这个阶段的服务管理已经高度内化为组织能力。 | ||
| 39 | |||
| 40 | |||
| 41 | ---- | ||
| 42 | |||
| 43 | **三、如何根据当前水平设定改进目标** | ||
| 44 | |||
| 45 | **1.认清起点,明确目标** | ||
| 46 | |||
| 47 | 不是所有实践都必须达到第五级。组织应结合业务战略、资源配置和服务价值,决定某个实践的“目标能力级别”。有的实践适合达到第三级即可稳定运行,有的关键性实践则可能需要推进到第四或第五级。 | ||
| 48 | |||
| 49 | **2.从基础要素切入** | ||
| 50 | |||
| 51 | 当一个实践处于1到2级之间时,改进的重点应放在流程梳理、角色明确、职责到位、工具支持这些基础结构建设上。 | ||
| 52 | |||
| 53 | **3.数据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引入** | ||
| 54 | |||
| 55 | 一旦实践进入第三级以上,改进重点应转向:KPI设定与追踪、数据可视化、异常报警、绩效反馈机制等。尤其在级别4与5的跃迁中,需要引入自动化、AI分析、根因分析等手段来实现高质量运营。 | ||
| 56 | |||
| 57 | **4.现实案例中目标设定的参考** | ||
| 58 | |||
| 59 | 有学员所在的公司,其事件管理实践已运行多年,但依然存在响应不一致、用户满意度低等问题。我们评估其实际能力等级在“已管理”与“已建立”之间。基于业务需求,我们建议其目标设定为“已量化”,于是他们启动了指标体系设计和流程数据采集项目。三个月内已初见成效。 | ||
| 60 | |||
| 61 | |||
| 62 | ---- | ||
| 63 | |||
| 64 | **四、能力模型在日常实践中的应用方式** | ||
| 65 | |||
| 66 | **1.用于实践负责人自评** | ||
| 67 | |||
| 68 | 很多实践负责人往往对自己的实践能力状态判断模糊,能力等级模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负责人对照自身流程建设、资源配置、绩效追踪等要素,判断实践所处阶段。 | ||
| 69 | |||
| 70 | **2.用于推动组织共识与资源配置** | ||
| 71 | |||
| 72 | 通过等级模型,我们可以与管理层沟通实践的现状与差距,明确推进路径与资源需求,减少“喊口号”式的改进,推动组织达成改进共识。 | ||
| 73 | |||
| 74 | **3.用于识别治理盲区** | ||
| 75 | |||
| 76 | 在一个成熟的服务管理体系中,可能有些实践已达四级甚至五级,而另一些仍徘徊在一二级。这种不均衡会影响整体服务链效率。能力水平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这些“短板”,推动横向均衡改进。 | ||
| 77 | |||
| 78 | [[image:1748353257051-494.png||height="310" width="580"]] | ||
| 79 | |||
| 80 | ---- | ||
| 81 | |||
| 82 | **五、用好能力模型的几个注意点** | ||
| 83 | |||
| 84 | **1.不要将能力等级绝对化** | ||
| 85 | |||
| 86 | 能力等级是辅助管理的工具,而不是竞争比拼的手段。目标能力级别必须结合业务定位、实践重要性来设定,而不是一味追求“全五级”。 | ||
| 87 | |||
| 88 | **2.模型应用要结合实际组织语言** | ||
| 89 | |||
| 90 | 不同组织对“优化”或“已量化”的理解不同。建议在实施能力模型时,用组织内部可理解的语言,将模型内化为本地方法论。 | ||
| 91 | |||
| 92 | **3.能力评估要与改进措施联动** | ||
| 93 | |||
| 94 | 模型评估之后,必须马上制定改进路径,并建立推进机制。如果只是“打个分数”,却没有后续行动,能力模型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 ||
| 95 | |||
| 96 | |||
| 97 |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Copy
 Copy Export
 Export Print preview
 Print preview View Source
 View Source Children
 Children Content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s Attachments (1)
 Attachments (1) History
 Histor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