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L 4 客户旅程:从瀑布到敏捷,传统与现代服务设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瀑布模型与敏捷模型:两种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
1.瀑布模型:结构清晰但缺乏弹性
在传统项目管理中,瀑布模型是一种极为经典的方法。它强调阶段性的推进——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上线,每一步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这种结构非常适用于需求明确、变更较少、交付周期固定的项目场景。
比如政府采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系统集成等,常常采用瀑布式流程,因为它更有助于控制成本、计划和合规风险。
但在ITIL 4服务设计场景中,我们更常面对的是需求不确定、环境多变的局面。这时候,瀑布模型就可能成为限制服务价值交付效率的瓶颈。
2.敏捷模型:适应变化、鼓励反馈、快速迭代
与瀑布模型“计划-执行”的顺序逻辑不同,敏捷模型强调“感知-响应”的循环逻辑。在敏捷模式中,我们通过短周期迭代(通常为一到两周的Sprint)不断交付部分可用服务,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调整优化。
敏捷的优势在于:
响应变化能力强;
用户参与度高;
价值交付频率快。
ITIL 4之所以在DSV模块中强调敏捷,是因为它更符合现代服务设计“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导向。
我在课程中特别强调过一个观点:敏捷的真正优势,不是做得快,而是“改得起、变得动、交得出”。这是IT服务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

二、当需求不再稳定,瀑布模型的痛点就开始显现
1.一次性规划导致“后悔无门”
在瀑布流程中,一旦进入开发阶段,若需求发生变化,就意味着整个上游设计和计划都需要重新评估,代价非常高。这使得团队不得不在前期“过度规划”,试图把所有变数提前封死。
但现实是,真正的需求往往是“用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当服务交付节奏拉长,需求滞后于市场或用户行为时,服务本身的价值就开始贬值。
2.没有反馈闭环,项目容易“做成遗憾”
ITIL 4强调价值共创,但瀑布模型中用户的参与点主要集中在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几乎无反馈机制,这就容易导致“交付成功但体验失败”的尴尬结果。
特别是在体验敏感型服务(如线上平台、智能终端、自动化交互)中,用户对细节、节奏、响应速度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传统需求文档所能描述的范围。
三、敏捷模型的适配场景:高变化、高反馈、高频迭代
1.敏捷更适合“进化中的服务项目”
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敏捷。但只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敏捷就是更优选:
需求波动频繁:如用户行为驱动型产品、政策响应型服务;
迭代成本可控:如前后端架构已具备模块化能力;
用户反馈链条成熟:能快速收集和分析用户使用数据。
举个例子,一个大型零售企业在设计线上商城的智能推荐服务时,由于用户行为高度动态、数据反馈频繁且敏感性强,最终选择以敏捷模式构建服务原型,并在每次迭代中调整推荐算法。这样的服务无法靠一次性设计完成,只能“边走边调”。
2.敏捷不等于“无秩序”,而是“节奏中的适应性”
很多企业对敏捷的误解是“没有文档、边干边说”。但ITIL 4对敏捷的要求是“有反馈、有节奏、有目的的快速交付”,这需要流程纪律、角色分工和自动化工具的支撑。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Copy
 Copy Export
 Export Annotate
 Annotate Print preview
 Print preview View Source
 View Source Children
 Children Comments
 Comments Attachments (1)
 Attachments (1) History
 Histor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