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L 4 客户旅程:从理解用户到构建真实体验的设计思维五步法
一、什么是设计思维?为什么它是ITIL 4服务设计的核心能力?
“以用户为中心”不是口号,是方法
在ITIL 4 DSV课程中,服务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流程或工具的组合,而是更强调如何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用户需求、引导价值共创、持续迭代优化服务体验。这正是设计思维所能提供的系统性方法论。
设计思维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是要解决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要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的用户环境中,找到最贴近实际、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再假设“用户说的就是他们需要的”,而是借助设计思维的方法,通过共情、访谈、行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用户背后的动机、痛点与期望。ITIL 4本身就强调服务体验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价值,因此,设计思维恰好提供了这条通向真实感知的路径。

二、设计思维的五步模型详解:每一步都为真实体验服务
1.共情(Empathize)
这是整个设计思维流程的起点。我们必须抛开自己的角色假设,用“用户的视角”重新审视服务中的每一个触点。这不仅仅是做调研,更是带着真实的问题去聆听、去体察、去体验。
比如你要优化某政务服务窗口的用户体验,不是问“你满意吗”,而是坐在大厅看用户的排队、问询、填写表格、等待反馈等整个流程,从而找出那些“说不出口的不满”。
2.定义问题(Define)
有了对用户情境的理解,我们接下来要提炼问题。不是“系统不好用”,而是“用户不知道该选哪个入口”、“服务流程之间缺乏提醒机制”这些具体可操作的设计目标。
这一步是连接感知与行动的桥梁,把模糊的困扰变成清晰的命题,是ITIL 4强调“价值定义协商”理念的直接落地。
3.创意发散(Ideate)
我们在这个阶段要突破既有框架,进行广泛头脑风暴,鼓励不设限地构思各种可能的方案。关键不是一开始就对方案做判断,而是尽可能放大探索的边界。
很多时候,最有价值的想法不是第一个出现的,而是第五个、第十个,甚至是别人观点的组合变形。
4.构建原型(Prototype)
这个阶段把构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哪怕它只是一个简单的界面草图、一个流程卡片、一个互动演示。重点在于快速可视化,让用户参与感知并反馈。
在授课中,我讲解过一个具体案例:某公司计划改版官网,为了验证栏目设置是否合理,设计团队先搭建了几个静态网页原型,分别代表不同的信息架构方案,然后邀请不同用户进行导航操作测试。结果显示,原设计中逻辑最自洽的一版却最难用,最终他们采纳了另一套看似不完美但“用户走得通”的结构方案。
5.用户测试与评估(Test)
原型并不是“预交付物”,而是检验方案可行性的实验工具。测试阶段通过真实用户的操作行为、语音反馈、情绪识别等手段,进一步收集优化建议,进入下一轮迭代。
整个设计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优化路径,与ITIL 4强调的“持续改进”和“价值共创”高度一致。
三、设计思维与敏捷的关系:做什么 vs 怎么做
1.设计思维回答“做什么是对的”,敏捷则解决“怎么高效做到”
很多组织在服务改进中引入了敏捷机制,比如Scrum、Kanban等交付节奏控制方法,但常常出现一个问题:做得很快,但方向始终偏了。
这就是缺少设计思维引导的问题。设计思维是在项目开始前,甚至在需求成形前,就通过系统性方法寻找问题本质、识别真正价值点。而敏捷更多是在“知道做什么”之后,高效推动完成。
所以,这两者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高度互补:设计思维主导服务构想与方案探索,敏捷主导落地实现与迭代优化。
2.服务设计前期必须“慢一点”
我们常说“慢就是快”,尤其是在服务体验类项目中尤为重要。没有设计思维,很多组织的快速上线、短周期迭代,可能只是不断打补丁,无法跳出旧有逻辑。用设计思维先打下用户理解与问题定位的基础,再用敏捷驱动实现,才是ITIL 4所倡导的现代服务交付路径。
四、原型与MVP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1.原型是“用来试”,MVP是“能用的真产品”
虽然两者都强调“快速验证”,但原型是为了探索,是未完工的设计呈现;而MVP是最小可用版本,是功能可以落地并运行的初始产品。
在设计思维中,原型更多是低成本、低风险的“设计实验”,用于快速观察用户反应;而MVP是在确认方案方向后,用以进入市场、真实运营的“价值测试工具”。
区分这两者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如何安排资源、如何设定用户期待、如何衡量反馈价值。
2.原型阶段要舍得“废掉”,MVP阶段要考虑“可扩展”
不要恋战设计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中间成果,该放就放,该删就删。原型失败不是失败,而是找到更优解的必经之路。
五、设计思维为何成为IT服务转型的关键抓手?
1.从“满足需求”到“感知体验”的转变
过去我们的服务设计往往是被动响应式:客户说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ITIL 4推动我们从“服务提供者”变成“价值共创者”,而这就需要更深的洞察、更精细的感知。
设计思维让我们有能力从“业务逻辑”切换到“用户视角”,从而设计出真正被用户感知、接受并喜欢的服务。
2.打通组织内外,构建真正的“服务旅程”
设计思维的过程并不只是一个项目团队的事情,它天然需要跨部门协作、跨角色共创。它把客户、业务、IT、支持团队拉到一张画布上,围绕用户旅程构建出完整的服务交付路径。
这种跨界思维、共创机制,本身就是ITIL 4希望我们在服务价值流中实现的治理协同模型。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Copy
 Copy Export
 Export Annotate
 Annotate Print preview
 Print preview View Source
 View Source Children
 Children Comments
 Comments Attachments (1)
 Attachments (1) History
 Histor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