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L 4 客户旅程:推式 vs 拉式,两种工作流管理范式的对决
一、推式机制的问题根源:不透明、不稳定、不可控
1.推式机制的本质
在传统服务管理或项目交付流程中,推式工作机制是最常见的组织形式——计划制订者把任务“推送”到执行者那里,不考虑执行端当前的处理能力与状态。这种方式虽然初看上去逻辑清晰,但在复杂服务交付环境中,问题频出。
推式机制的根本逻辑是“谁排计划谁说了算”,而不是“谁准备好了谁拉取”。它假设了计划与现实之间始终一致,但ITIL 4的视角告诉我们,在动态环境中,这种假设很容易失效。
2.推式机制带来的典型困扰
- 隐形任务激增:团队成员经常手头任务不断累积,但这些任务在系统中没有明确记录,导致管理者无法感知实际负荷; 
- 无序堆积:任务堆在各个节点,谁都忙但谁都交不出结果; 
- 协同困难:各环节关注点不同,缺乏节奏对齐,互相等待甚至推诿。 
在课堂上我曾举过一个例子:某金融科技公司上线一个客户服务平台,需求按计划直接下发到开发团队,导致需求端“堆活”,开发端“应付”,测试和上线却严重滞后,整个流程“推得动却走不通”。这是典型的推式失控后果。
二、拉式机制的核心逻辑:节奏驱动、状态可视、以备就绪为启动信号
1.从“工作流”转向“流工作”
ITIL 4引入拉式机制,不是为了反对计划,而是希望工作启动的时点由“接受者的准备状态”来决定。
当一个阶段准备好了,才去“拉取”上游的任务,这样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合理安排节奏。工作不再是被压过来的,而是流动起来的。
拉式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工作项的状态都明确可视,团队成员可以随时掌握当前流程的瓶颈在哪、任务正在哪个节点、下一个“可启动”任务在哪个队列中。
2.可视化带来的主动性和弹性
借助拉式机制和看板工具,团队不再需要频繁开会协调谁该做什么,而是通过任务状态的变化主动拉取、协同和响应。这种机制在服务管理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高并发任务时,能显著提升管理弹性。

三、推拉结合机制:场景适配与动态调整的实践逻辑
1.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找准“起始点”和“转换点”
现实中,很多组织在尝试拉式机制时遇到困难,原因往往在于误解了“拉式≠不计划”。在ITIL 4的服务交付链中,很多前置任务仍然需要计划启动,而后续流程则可以转为拉动模式。
比如某数字政务平台的建设项目,需求收集与审批采用推式机制推进,但进入开发、测试、上线阶段后转为拉式,由各团队根据准备状态拉取任务,实现更稳的节奏掌控。
这种混合机制的关键是定义好“转换节点”:在哪个阶段由推改为拉?哪些任务仍需按优先级强制推进?哪些则可按资源流动自适应推进?这是一种需要运营经验和数据支撑的能力。
2.场景分析:哪些适合拉?哪些仍需推?
适合拉式的场景:
- 多团队协作、任务间依赖关系强; 
- 需求波动大、频繁变更; 
- 强调客户体验、需要快速响应。 
适合推式的场景:
- 明确计划、固定周期的发布流程; 
- 外部监管约束较强的合规性任务; 
- 成本、资源固定,需强控制的项目管理任务。 
推拉结合适用于大多数混合型项目,通过建立“拉式主导+推式引导”的策略,实现兼顾灵活性与可控性的服务交付。
四、如何判断组织当前适配哪种机制?
1.从任务流动性看适应性
组织是否具备拉式机制的基础,首先要看任务是否可拆解、可追踪、可视化。如果工作项彼此割裂、信息闭塞、没有明确状态定义,那无论如何也拉不动。
ITIL 4强调服务的“价值流导向”,所以我们必须以任务流动为单位来重塑组织协作结构。若组织内部已经建立起清晰的任务流通路径、明确的状态看板与反馈机制,那么推进拉式就是顺势而为。
2.从团队文化与治理结构做评估
推式强调“上级安排、下级执行”,对领导力、控制力依赖大;而拉式更依赖“主动承担、协同驱动”,需要组织内部有较高的透明度、信任度与目标一致性。
因此组织是否适配拉式,不仅是流程问题,更是文化与治理模型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初步判断:
- 团队是否愿意共享状态? 
- 是否有明确优先级机制? 
- 是否支持角色自我协调? 
- 管理者是否愿意放手不控制每个细节? 
只有当这些条件逐步具备,拉式机制才真正有可能落地生根。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ITIL 4官方核心著作 
   
   
   
   
  

 Copy
 Copy Export
 Export Annotate
 Annotate Print preview
 Print preview View Source
 View Source Children
 Children Comments
 Comments Attachments (1)
 Attachments (1) History
 Histor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