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s for page ITIL 4 DPI: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持续改进商业用例?
Last modified by superadmin on 2025/06/11, 12:08
Change comment:
There is no comment for this version
Summary
Details
- Page properties
-
- Title
-
... ... @@ -1,0 +1,1 @@ 1 +ITIL 4 DPI: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持续改进商业用例? - Parent
-
... ... @@ -1,0 +1,1 @@ 1 +长河 ITIL 4 专栏文章.长河 ITIL 4 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营.WebHome - Content
-
... ... @@ -1,0 +1,128 @@ 1 +在我讲授ITIL 4 DPI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安排了一节来讲“持续改进商业用例”这一主题。原因很简单:在组织内部,你要做任何一项资源占用明显的持续改进行动,必须说服管理层、争取预算、凝聚团队。要做到这些,仅靠“我们觉得这样做更好”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一份有逻辑、有数据、有预期的**商业用例**,让改进诉求具备可被采纳、可被评估、可被支持的基础。 2 + 3 + 4 +---- 5 + 6 +== **一、商业用例:不是“行政手续”,而是资源争取的利器** == 7 + 8 +**1.并非所有改进都需要商业论证** 9 + 10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商业用例不是每一个微改进都必须准备的材料。它主要适用于那些**涉及较大资源投入、流程重构、工具采购或团队协作的持续改进项目**。对于小范围、无额外成本、执行周期短的改进,用例可简化甚至省略。 11 + 12 +但一旦你希望争取组织支持,尤其是高层关注、预算拨款、人力调配时,一份高质量的商业用例将决定你这件事能不能做、怎么做、做得怎么样。 13 + 14 +**2.用例写给谁看?目标很明确** 15 + 16 +它不是写给执行者看的,而是给**决策者和关键利益相关者**看的。这决定了用例必须“换位思考”:站在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去表达痛点、目标、价值、风险和可行性,做到“少讲动作,多讲意义”。 17 + 18 + 19 +---- 20 + 21 +== **二、用例结构六要素:逻辑链条越清晰,说服力越强** == 22 + 23 +在课程中我们讲授了持续改进商业用例的六大核心模块,这六个部分缺一不可,缺了就容易“说不清道不明”。 24 + 25 +**1.问题定义与业务痛点** 26 + 27 +一份成功的商业用例,第一句话就要能打动人。你要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改进?”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指出**具体的业务问题、用户痛点、绩效瓶颈**。 28 + 29 +比如,不是说“流程太长”,而是说“由于审批流程跨越四个部门,导致客户服务响应平均延迟2天,客户投诉量上升30%”。 30 + 31 +在课堂上我们使用模版对这个部分进行了归类分析,把痛点划分为“效率类”“质量类”“成本类”“满意度类”“战略匹配类”等几个大类,帮助大家精准定位问题。 32 + 33 +**2.改进范围与目标人群** 34 + 35 +接下来要明确的是:**这项改进会影响谁,覆盖哪块流程,在哪些部门展开,最终希望惠及哪些人群**。 36 + 37 +不能模糊地说“我们希望整体流程变好”,而是要具体到“本次改进主要覆盖服务请求管理流程,涉及服务台、技术支持与用户反馈部门,目标群体为企业级客户”。 38 + 39 +范围明确,管理者才知道它对组织整体运作的牵动程度。 40 + 41 +**3.价值描述与结果预期** 42 + 43 +这是用例的“核心爆点”部分,需要将预期成果分为**定量价值**与**定性成果**。 44 + 45 +* ((( 46 +**定量价值**可以包括:平均处理时长减少、人员成本节约、出错率降低等; 47 +))) 48 +* ((( 49 +**定性成果**包括:用户满意度提升、品牌口碑改善、员工获得感增强等。 50 +))) 51 + 52 +我们鼓励大家用贴近业务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比如“引入AI客服将使60%的重复性问题实现自动化处理,释放服务台一线人员应对复杂问题的时间”,而不是笼统地说“提升了服务效率”。 53 + 54 + 55 +[[image:1749614901899-373.png]] 56 + 57 +---- 58 + 59 +== **三、不能忽视的四个维度:风险、评估、方法与资源** == 60 + 61 +**1.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 62 + 63 +一项改进提案越完整,就越不会只谈好处。商业用例中必须对潜在风险有所预判,包括: 64 + 65 +* ((( 66 +外部环境变化(如政策调整、供应商依赖); 67 +))) 68 +* ((( 69 +内部阻力(如组织惯性、人员抵触); 70 +))) 71 +* ((( 72 +资源风险(预算被压缩、人手调度受限); 73 +))) 74 +* ((( 75 +技术风险(系统接口不稳定、数据不完善)等。 76 +))) 77 + 78 +并给出相应的**缓解措施或应急预案**。比如“如果阶段二预算未能批复,将调整为最小可行功能MVP交付”,体现方案的弹性与灵活性。 79 + 80 +**2.评估标准与衡量指标** 81 + 82 +领导层关心的永远是“你怎么证明你做对了”,所以你要设定**事前的KPI和对比基线**。 83 + 84 +例如,“现有流程平均响应时间为72小时,目标改进后降至48小时,使用系统日志作为统计依据”;或“当前客户NPS为35,目标提升到45,评估周期为上线后两个月”。 85 + 86 +目标是否达成,数据是否可信,逻辑是否自洽,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改进行动的信用度。 87 + 88 +**3.实施方法说明** 89 + 90 +不同类型的改进,适用不同的推进模式。如果是结构型流程变革,可能采用传统项目瀑布模式;如果是软件工具优化,可用敏捷交付方式;如果是持续迭代的小改进,可采用持续交付方式。 91 + 92 +你必须说明选择了哪种方式,为什么适合当下这个改进方案,**便于管理者评估其可操作性与可控性**。 93 + 94 +**4.资源可用性与支持预测** 95 + 96 +最后,必须对需要的资源进行清晰陈述:预算、人力、时间窗口、上级支持、数据权限等。 97 + 98 +尤其是在跨部门改进中,一定要明确谁是Owner、谁是Sponsor、谁需要配合,减少后续推进过程中的“扯皮”。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四、商业用例获批后的第二战场:组织内沟通策略** == 104 + 105 +**1.项目立项≠团队支持** 106 + 107 +很多项目虽然获得了高层批准,但执行中依然问题频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线团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或者不理解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108 + 109 +所以,在用例获批后,仍要进行内部宣传与沟通。用明确、贴近语言的方式告诉大家: 110 + 111 +* ((( 112 +为什么做:解决什么问题; 113 +))) 114 +* ((( 115 +做了什么:主要改动点; 116 +))) 117 +* ((( 118 +能得到什么:个人和组织层面的好处。 119 +))) 120 + 121 +**2.持续构建“共识+期待”的氛围** 122 + 123 +持续改进的核心是“持续”。因此即使第一阶段成果还未完全显现,也要通过阶段成果的发布、场景故事的展示、小范围反馈的收集,不断激活组织内的信任与期待。 124 + 125 +ITIL 4倡导“共创价值”,这不仅是服务设计的理念,也应成为改进管理的指导思想。 126 + 127 + 128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