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source code of ITIL 4 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核心术语
Last modified by superadmin on 2025/07/09, 16:39
Show last authors
author | version | line-number | content |
---|---|---|---|
1 | ==== ITIL 4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术语解释 ==== | ||
2 | |||
3 | |||
4 | **信息安全的价值流集成管理**:在ITIL 4服务价值流中嵌入安全控制措施,确保从端到端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安全要求得到系统性满足。这种集成管理方式将安全考量融入到服务设计、交付和改进的各个环节,实现安全与业务价值的协同。 | ||
5 | |||
6 | **信息安全的持续改进集成**:将信息安全管理实践与组织的持续改进方法紧密结合,通过定期评估、测试演练和事件回顾来识别改进机会。这种集成确保安全能力随着威胁态势和业务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和完善。 | ||
7 | |||
8 | **信息安全管理计划的持续测试**:采用定期和事件驱动的方式对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响应计划进行验证,包括漏洞评估、渗透测试和应急演练。这种动态验证方法确保安全计划在实际威胁场景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 ||
9 | |||
10 | **安全控制的流程自动化集成**:将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嵌入到自动化工作流程中,通过SIEM工具、监控系统和编排平台实现安全策略的自动执行。这种集成提高了安全响应的速度和一致性,减少了人为错误的风险。 | ||
11 | |||
12 | **生态系统安全管理(合作伙伴与供应商)**:扩展安全边界到整个业务生态系统,包括对第三方供应商、合作伙伴和服务提供商的安全评估和持续监督。这种生态安全管理确保整个价值链的安全一致性和风险可控性。 | ||
13 | |||
14 | **安全演练的组织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跨职能的安全演练体系,通过定期的桌面演练、技术演练和综合演练来验证组织的整体安全响应能力。这种协同机制强化了安全文化建设和团队协作能力。 | ||
15 | |||
16 | **信息安全的多标准协同管理**:整合ISO 27001、NIST框架、GDPR等多种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建立统一的合规管理体系。这种协同管理方法避免了重复工作,提高了合规效率和管理一致性。 | ||
17 | |||
18 | **安全控制的实时监控与评估**:利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和分析工具对安全控制措施进行实时监控和效果评估,包括威胁检测、异常分析和风险态势感知。这种智能化管理方式提升了安全运营的前瞻性和响应能力。 | ||
19 | |||
20 | **价值流安全节点的识别与控制**:在服务价值流中识别关键的安全控制点,并在这些节点部署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监控机制。这种方法确保安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 ||
21 | |||
22 | **跨职能安全治理委员会的运作机制**:建立包含业务、技术、法务、风险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安全治理委员会,制定统一的安全战略和政策。这种治理机制确保安全决策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促进组织级的安全协调。 | ||
23 | |||
24 | **安全政策的组织级一致性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政策在整个组织内的统一理解、执行和维护,通过培训、沟通和监督机制来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这种一致性管理避免了政策执行的碎片化和标准不一的问题。 | ||
25 | |||
26 | **安全风险与业务风险的集成管理**:将信息安全风险纳入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框架,确保安全风险评估与业务影响分析的协调一致。这种集成管理方法使安全投资决策更加符合业务优先级和风险容忍度。 | ||
27 | |||
28 | **安全威胁态势的持续监控分析**:建立威胁情报收集、分析和共享机制,对内外部威胁态势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估。这种能力包括威胁狩猎、漏洞情报管理和攻击模式分析,为安全防护提供前瞻性指导。 | ||
29 | |||
30 | **模拟安全事件的场景构建**:基于真实威胁态势和业务特点设计安全事件演练场景,通过模拟攻击和应急响应来验证安全计划的有效性。这种场景化演练提高了安全团队的实战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 | ||
31 | |||
32 | **安全测试工具的自动化应用**:部署和集成各类自动化安全测试工具,包括漏洞扫描、代码审计、渗透测试等,实现安全测试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这种自动化应用提高了测试覆盖面和发现问题的及时性。 | ||
33 | |||
34 | **技术控制与信息流程的协同设计**:在系统架构设计和业务流程优化中同步考虑技术安全控制措施,确保安全要求与功能需求的平衡。这种协同设计方法避免了安全措施的后置性和系统性缺失。 | ||
35 | |||
36 | **全员信息安全职责的嵌入机制**:将信息安全职责嵌入到每个岗位的工作描述和绩效考核中,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责任体系。这种嵌入机制强化了安全意识培养和行为规范的落实。 | ||
37 | |||
38 | **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方法**: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推进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包括领导承诺、员工参与、行为激励和文化评估等要素。这种系统方法确保安全文化的深入人心和持续发展。 | ||
39 | |||
40 | **跨部门安全协同的组织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安全协作机制和沟通平台,促进不同业务单元在安全工作中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响应。这种协同机制提高了组织整体的安全协调能力和响应效率。 | ||
41 | |||
42 | **安全能力成熟度的评估提升**:建立安全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定期评估组织在安全治理、技术防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这种评估提升方法为安全能力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目标。 | ||
43 | |||
44 | **第三方安全风险的评估控制**:建立第三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包括准入评估、合同条款、持续监督等环节。这种评估控制确保了供应链安全的可控性和可视性。 | ||
45 | |||
46 | **供应商安全合规的持续监督**:对关键供应商的安全合规状况进行持续监督和定期审计,确保其安全能力与合同要求的一致性。这种持续监督机制降低了供应链安全风险和合规风险。 | ||
47 | |||
48 | **生态安全边界的动态管理**:根据业务需求和威胁态势的变化,动态调整组织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安全边界和控制措施。这种动态管理方法适应了数字化转型中边界模糊化的新特点。 | ||
49 | |||
50 | **安全绩效的数据驱动改进**:利用安全度量指标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安全管理绩效进行量化评估和持续改进。这种数据驱动方法使安全改进决策更加客观和精准。 | ||
51 | |||
52 | **安全控制成效的实时监控评估**:通过实时监控技术对安全控制措施的运行状态和防护效果进行持续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控制失效问题。这种实时评估能力提高了安全防护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 | ||
53 | |||
54 | **安全事件的关联分析与预测**: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安全事件进行关联分析和趋势预测,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模式。这种分析预测能力增强了组织的威胁感知和预警能力。 |